6月19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展臺舉辦瞭四場科學人文主題系列活動。從李約瑟的跨文明對話、葉企孫的師道傳承、王大珩的科研報國,到胰島素的百年醫路,全景展現中國科學精神的多元脈絡與時代價值。

李約瑟:跨文明科技對話的奠基者
在紀念李約瑟逝世30周年的專場活動中,劍橋大學出版社亞洲區學術總監潘群介紹瞭《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促進全球跨文明科技對話的裡程碑意義。科學出版社回顧瞭歷時數十年、推出15卷中文版的歷程及其深遠影響。研究員張柏春深入解讀李約瑟如何以西方學者視角發掘並論證中國古代技術的卓越成就,並闡述李約瑟通過跨文化視野將中國科技置於世界文明史中考察的方法論,進一步探討瞭這套叢書如何激發中國學者重新審視自身科技傳統、書寫本土科技史,以及其中蘊含的古代智慧對當代的啟示。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的科教典范
在“星耀山河,師者何為:《科學的歷程:追望葉企孫》分享會”上,中國科學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葉企孫是精研磁學與X射線、親手締造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先驅,是任何希望“將教育辦得更好”和“科學昌盛”的人都須正視的豐碑。葉企孫培養瞭眾多直接承擔“兩彈一星”研發、獲得諾貝爾獎的學生,被譽為“大師的大師”。儲朝暉結合自身探索,追溯科教興國密碼,強調其既是目標、途徑,更需行動,倡導科學教育需兼顧探新與傳承。

王大珩:光耀傢國的“兩彈一星”脊梁
“光啟傢國:王大珩與‘兩彈一星精神’”圖書分享會中,《王大珩傳》作者胡曉菁剖析瞭這位光學事業奠基人、兩院院士的成長與貢獻。王大珩白手起傢突破封鎖,以光為炬奠定基石,用畢生心血成就中國光學事業;他居安思危,成長為戰略科學傢;他倡議成立中國工程院,為863計劃“點火又點撥”。胡曉菁的分享不僅描繪瞭王大珩的科研育人之路,也生動展現瞭整個“兩彈一星”先進群體的精神風貌,與讀者展開瞭一場關於“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傢精神的深刻對話。

胰島素的百年探索:胰島素的中國故事
在“‘糖’病征途 百年守望:《胰島素的中國故事》”圖書分享會上,本書作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北京大學醫史學研究中心教授甄橙就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胰島素的發現,以及我國科學傢在胰島素研究方面的成就、我國藥企在胰島素生產方面的貢獻等內容進行瞭生動的講解。與現場觀眾就胰島素與糖尿病的關系做瞭深入的交流,珍惜生命、護衛健康,“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