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珀萊雅推出首款醫用敷料——醫用重組膠原蛋白敷貼,開始佈局“械字號”產品,輕醫美術後修護市場競爭加劇。
當下,功效護膚的邊界正不斷延伸,護膚與輕醫美的聯動越發緊密,化妝品品牌紛紛入局輕醫美賽道,可醫用的“械字號”產品、“妝械聯合”成為品牌新的發力點。

圖片來自珀萊雅天貓旗艦店截圖
“械字號”競爭加劇 品牌入局瓜分醫用敷料市場份額
隨著消費者對護膚需求的不斷進階,“整全護膚”成為高頻熱詞,輕醫美市場走俏,“械字號”市場迎來爆發。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隨著美妝賽道競爭的白熱化,以及醫美養護膚和敏感肌市場的發展,“械字號”產品市場整體發展較快,目前整體市場規模250億左右,近兩年平均增幅超過70%,增長潛力巨大。
其中,醫用敷料產品更是“水漲船高”。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國內醫美術後使用的醫用敷料類產品的市場規模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253.8億元,從2022年到2026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
化妝品功效護膚圍繞輕醫美術後修護,開啟瞭新一輪的創新進階。
“輕醫美”是指以註射、光電、生物技術實現皮膚管理,達到緊致、抗皺等美容目標的護膚手段。由於手段靈活、創傷小、功效顯著受到消費者青睞,但也會對皮膚產生一定的損傷。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執行主任談益妹介紹,醫美項目對皮膚的傷害因項目類型、操作規范及個體差異而異,可能引發炎癥反應、屏障受損、色素異常、血管神經損傷及慢性後遺癥等問題。其中,激光、射頻、微針等項目通過熱能或機械刺激作用於皮膚,可能引發紅斑、水腫、疼痛等急性炎癥反應。頻繁使用高能量設備會削弱角質層的保濕和防禦功能,導致皮膚幹燥、敏感,易受外界刺激(如紫外線、污染物)引發炎癥。
對於輕醫美術後皮膚修護,談益妹表示可以在術後即刻、術後早期、術後中期和術後晚期進行分階段、分重點護理。“術後即刻需要進行皮膚的基礎保護和炎癥控制,通過使用醫用冷敷貼進行降溫,使用醫用敷料進行保濕修復,同時加強防曬。”
針對輕醫美後引發的皮膚問題,品牌瞄準消費者需求,推出醫用敷料產品。據悉,醫用敷料歸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不同於日常護膚所使用的普通面膜,需得到國傢藥監局的批準註冊,完成管理備案。醫用敷料在功效上需具有治療和輔助治療的作用。如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敷料宣稱適用於尋常性痤瘡、皮炎、敏感性肌膚、激光治療術後,玉澤重組三型人源化膠原蛋白修護貼敷料宣稱適用於非慢性創面(含手術後縫合創面、一度、淺二度的燒燙傷創面、激光/光子/果酸換膚/微整形術後創面)。

圖片來自可復美天貓旗艦店截圖

圖片來自玉澤天貓旗艦店截圖
專註生物合成原料開發的企業成為這一賽道的“先驅”。巨子生物、華熙生物、福瑞達、敷爾佳、貝泰妮、丸美生物等一早便進行產品佈局。雖然入局者眾多,但產品品類相對集中,產品使用的功效成分基本趨同,張毅介紹:“從品類集中度來看,主要在售的‘械字號’產品,還是以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證的醫用敷料為主,小部分是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目前市場上,主要分為透明質酸醫用敷料、重組膠原蛋白敷料、其他敷料三大類。在市場規模上,透明質酸醫用敷料、重組膠原蛋白醫用敷料瓜分瞭90%的市場份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除修麗可的“鉑研”膠原針、創福康的膠原貼敷料以及今年4月剛剛獲批的潤百顏·玻玻等少部分產品為三類醫療器械外,華熙生物旗下誇迪、敷爾佳、上海傢化旗下玉澤、貝泰妮旗下薇諾娜和璦科縵、綻妍、巨子生物旗下可復美、雅詩蘭黛旗下倩碧等品牌則聚焦於二類醫療器械產品。
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入局,“械字號”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如何走出差異化發展路徑成為品牌需要思考的問題,品牌表現也出現分化現象。
業績分化加劇 品牌發展“冰火對壘”
由於成分趨同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業績也呈現出兩極分化。除可復美業績表現亮眼外,其他品牌表現平平,華熙生物更是陷入業績不斷下滑的局面。公開財報數據顯示,華熙生物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60.76億、53.71億元,同比下滑4.45%、11.61%;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93億、1.74億元,同比下滑38.97%、70.59%。功能性護膚品品牌方面,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旗下核心功能性護膚品牌潤百顏和誇迪分別同比下滑2.04%、10.10%。值得註意的是,華熙生物自2023年半年報後再無公開旗下功能性護膚品業績數據。

圖片來自華熙生物財報截圖
同樣,敷爾佳也陷入“賣不動”的境地。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敷爾佳增營業收入20.17億元,同比增長4.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1億元,同比下降11.77%。2025年第一季度,敷爾佳營收、凈利潤雙降,實現營業收入3.01億元,同比下降26.3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38.43萬元,同比下降39.77%。
華熙生物與敷爾佳的困局也顯示出這一賽道的殘酷,依靠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白成分的發跡,品牌“各領風騷”後,目前輕醫美化妝品賽道仍處於“群雄逐鹿”階段,還未出現真正贏傢,這也成為吸引諸如上海傢化、珀萊雅股份等新手入局廝殺的原因之一。
此外,業績承壓或為化妝品品牌選擇入局的另一原因,如珀萊雅主營收入增速放緩帶來的業績壓力。據公開財報數據,營收占比超70%的主品牌珀萊雅增速正在放緩,2021年至2023年,珀萊雅品牌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28.25%、37.46%、36.36%,而2024年珀萊雅主品牌營收增幅不足20%。就珀萊雅股份整體業績來看,營收增速同樣在放緩。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營收增長37.82%;2023年營收增長39.45%;2024年營收增長21.04%;2025年一季度,珀營收增幅為8.13%。
2023年,珀萊雅股份營收實現89億,成為國貨美妝“老大”。2024年,珀萊雅股份營收規模突破百億,成為國貨美妝行業首個破百億營收的美妝企業。同時,珀萊雅股份提出“未來十年躋身全球化妝品行業前十”的“雙十”戰略願景。但面對業績增速承壓的局面,進軍輕醫美領域成為其擴展發展空間的又一步棋,是否可行引發行業質疑,仍需市場檢驗。
研發投入不足 產品品質成隱憂
“械字號”產品之所以受到消費者歡迎,得益於其醫用背書,正因此其使用規范也有嚴格規定。針對醫用敷料的使用方法,國傢藥監局曾發文提示消費者:“醫用敷料應在其‘適用范圍’或‘預期用途’允許的范圍內,由有資質的醫生指導並按照正確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為日常護膚產品長期使用。”
醫用敷料的強“醫”屬性使得消費者對其功效產生強信賴感,也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入局的化妝品企業不少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使得產品安全存在隱憂。如敷爾佳便飽受詬病,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達5.32億元,占總營收的27.51%,而同期的研發費用僅約3284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70%。2024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約7.48億元,同比增長40.53%,占總營收的37.08%。同期的研發費用雖同比增長6.04%,仍僅為3482.28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73%。2025年一季度,敷爾佳的銷售費用高達1.59億元,研發費用僅979.30萬元。
珀萊雅同樣被質疑研發投入不足,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珀萊雅研發費用為1.28億元,研發費用率為2%;2023年珀萊雅的研發費用為1.74億元,研發費用率為1.95%;2024年珀萊雅研發費用為2.1億元,研發費用率為1.95%。反觀銷售費用營收占比均超過40%,並呈現逐年上漲趨勢。2022年珀萊雅銷售費用為27.86億元,占營收比例為43.63%;2023年珀萊雅銷售費用為39.7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44.61%;2024年珀萊雅銷售費用為51.61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47.88%。
“過去化妝品企業尤其是國貨化妝品企業,整體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在營銷方面投入較多,這跟醫藥企業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張毅表示,化妝品企業要在“械字號”賽道耕耘佈局務必在產品研發上投入更多的技術、資金和人才資源,保障產品安全可靠。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