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新華網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兒童生長發育創新成果發佈暨‘小竹筍’兒童健康關愛公益項目啟動儀式”在新華社舉行。活動以“守護成長,點亮未來”為主題,聚焦兒童矮小癥早篩、早診與規范治療,旨在搭建多方協同平臺共同守護兒童健康成長。

兒童生長發育創新成果發佈暨“小竹筍”兒童健康關愛公益項目啟動儀式活動現場
匯聚共識:技術與機制協同,夯實兒童用藥可及性
近年來,與兒童生長遲緩相關的健康話題逐漸引起瞭社會廣泛關註。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引導下,國傢不斷完善兒童藥物研發體系與醫保政策支持,公眾科普、基層篩查、臨床治療等多維機制正逐漸成形。科技、醫療、公益、媒體等多方力量正在加速匯聚,推動形成“早識別、早幹預、全保障”的兒童健康成長生態。

新華網黨委書記、董事長儲學軍致辭
新華網黨委書記、董事長儲學軍在致辭中表示,兒童的健康成長承載著每個傢庭最樸素的期待,也關乎國傢發展之基與民族復興的希望。此次活動發佈的創新成果和公益項目,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在兒童領域落地的重要實踐。新華網將持續關註並助力兒童健康領域的前沿科技研發與應用,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的孩子,期待“小竹筍”們在社會關愛的暖陽照耀下節節向上,茁壯成長。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羅小平致辭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羅小平致辭時指出,兒童矮小癥不僅是身高問題,更是一種需早識別、早幹預的醫學疾病,若延誤治療可能影響發育潛力。他強調,兒童生長發育異常是全身性疾病的早期信號,傢長應成為孩子健康的第一守門人,社會各界應加強科普、早篩、幹預機制建設。此次發佈的怡培生長激素是國傢“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成果之一,是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標志。他呼籲構建更加系統化的篩查與診療機制,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兒童健康成長的保障。

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致辭
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表示,近年來我國在兒童藥領域不斷推進制度建設,兒童用藥從“有無”向“好不好”“用得上”加快轉變。但從藥物研發到患者真正獲得治療,中間仍有不少“最後一公裡”問題需要解決,特別是在用藥依從性、劑型優化、價格可及等方面。他指出,企業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更要註重產品可獲得性和患者使用體驗,真正讓技術成果惠及更多兒童。
活動現場,兒童生長發育創新成果——怡培生長激素正式發佈。據悉,該成果是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傢“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自主研發的國傢Ⅰ類新藥,是全球首個Y型40kD聚乙二醇長效生長激素,具備獨創結構,並榮獲世界衛生組織全新通用名Inpegsomatropin,為更多生長激素缺乏癥兒童帶來瞭全新的治療方案和更多的治療選擇。
點亮成長通道: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小竹筍”公益項目正式啟動

特寶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孫黎致辭
特寶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孫黎表示,兒童矮小癥長期存在認知率低、就診率低、依從性差等痛點,企業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既要靠技術創新,也要有社會責任擔當。“從科研到藥品,從藥品到公益,我們希望用行動回應傢庭和患兒的真實需求。”他表示,新一代長效藥物的研發上市是提升診療質量的重要一步,未來特寶生物將在科學研發、公益協作、科普教育及定價機制等維度持續發力。

特寶生物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遞交捐贈牌
在隨後舉行的捐贈儀式上,特寶生物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總額1000萬元的公益基金及其他治療幫扶物資,用於支持“小竹筍”兒童健康關愛公益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的落地實施。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李忠明致辭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李忠明在致辭中指出,“小竹筍”項目是積極響應國傢健康戰略,提升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科學幹預水平的重要舉措。該項目將整合各方資源,聯合醫療機構、專傢團隊,開展系統化科普教育,全面提升社會各界對兒童生長發育規律的科學認知;同時針對特殊困難兒童群體實施精準醫療援助計劃,構建“醫療專業支持、傢庭科學養育、社會共同關愛”的三維聯動機制,為更多面臨生長發育問題的兒童提供幫助。項目以“小竹筍”為名,寄托著對兒童如春筍般拔節生長、向陽而生的美好願景。期待能夠匯聚更多的愛心力量,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保駕護航,推動新時代兒童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小竹筍”兒童健康關愛公益項目啟動儀式
在現場嘉賓見證下,“小竹筍”兒童健康關愛公益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一個以健康科普、早期篩查、醫療幫扶為核心的多方聯動機制全面落地。據瞭解,項目將率先在部分城市基層開展試點,結合學校、傢庭和社會多元場景,為兒童提供精準、溫暖、可持續的健康支持服務。
圓桌共議:多方協同,守護兒童科學成長之路
在“如何更好地幫助兒童健康成長”圓桌論壇環節,五位來自兒科臨床、政策研究、產業實踐一線的嘉賓,就如何推動兒童健康成長管理體系建設展開深入交流。

圓桌對話:如何更好的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羅小平指出,矮小癥的診斷往往滯後於發病,很多傢長抱有“晚長”“再等等”的心理,導致錯過最佳幹預窗口。他強調,應加強基層醫生對矮小癥識別能力的培訓,推動傢庭、學校、兒保系統建立更常態化的生長監測網絡。
史錄文表示,當前我國兒童藥物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從研發到臨床診斷再到患者治療,仍面臨科普傳播不夠深入、治療不夠便捷等挑戰。他強調,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兒童健康知識在傢長中的普及,是促進診療早期化、幹預科學化的基礎。
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龔海紅指出,在臨床中,許多患兒因傢長觀念滯後或信息閉塞而延誤診治。她建議強化生長發育篩查制度,將身高管理納入常規兒童健康檔案,推動篩查、轉診與治療流程的標準化。
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分會常務委員羅曉明認為,當前診療路徑中“發現”這一環節仍是最大短板。他建議依托公益項目和多方協作,在基層搭建初篩網絡,推動“能看見、能轉診、能覆蓋”的機制落地。
孫黎表示,企業除瞭要在產品研發和技術路徑上持續創新,更要關註兒童患者的真實用藥體驗和可及性問題。他表示,將繼續在定價機制優化、用藥指導支持和公益資源協同方面持續努力,為更多患兒帶來可持續的治療支持。
兒童生長發育水平關乎國傢未來人口素質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此次活動匯聚瞭醫、藥、研、媒、公益多方力量,體現瞭從“關註個體”到“系統守護”的社會責任履行理念,也展現出多方協同推進兒童健康體系建設的社會合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