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暖人心 修繕見真情:美德信用引領老小區煥新記

清晨的陽光灑在傢傢悅生活小區嶄新的外墻上,曾經斑駁脫落的墻皮換成瞭平整光潔的新塗層。誰能想到,這4棟建於2009年的居民樓,數月前還因墻體老化面臨高空墜物風險。這場“老樓換新顏”的蛻變,不僅是一次建築修繕工程,更是社區美德信用體系與居民互幫互助精神共同作用的生動實踐。

紅茶議事:老樓隱患的破題之策

“墻皮掉下來砸到人和車怎麼辦?”去年雨季來臨前,傢傢悅生活小區業主群裡的擔憂聲此起彼伏。因常年風雨侵蝕,小區樓宇外墻出現大面積空鼓、脫落,裸露的墻體不僅影響美觀,更在每一次刮風下雨時成為懸在居民頭頂的“安全隱患”。“必須盡快解決!”“近鄰小院紅茶廳”主理人馮永寬看著業主們拍攝的墻體照片,語氣堅定。這個設在小區活動中心的“紅茶廳”,平日裡是居民喝茶聊天的場所,此刻卻成為破解難題的關鍵樞紐。馮永寬第一時間邀請專業維修人員逐樓勘察,用圖文並茂的報告向居民展示其中的風險問題。“安全問題沒有商量餘地,必須啟動維修基金!”在茶香氤氳的議事會上,馮永寬攤開維修方案和法律依據,從《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到施工預算明細,每一項都講解得清清楚楚。

眾人拾柴:維修基金激活共治動能

啟動維修基金需要50%以上業主同意,這在居住結構復雜的老小區並非易事。“有的業主長期在外,有的擔心分攤費用”,樓長王秀蘭回憶起最初的協商過程,坦言遇到不少阻力。馮永寬帶著樓長們組成“紅茶宣講團”,采取“線上+線下”雙軌溝通:線上在業主群推送維修必要性科普短視頻,線下挨傢挨戶發放明白紙,甚至帶著業主代表到現場觸摸空鼓的墻皮。在充分溝通下,原本持觀望態度的業主逐漸理解:使用維修基金不是“花錢”,而是對住房資產的“保值投資”。最終,業主表決通過率達92%,創下小區啟用維修基金的最高紀錄。這種基於信任的協商機制,正是社區美德信用體系在基層治理中的鮮活體現——當“主事人”以公心待人,“旁觀者”便會轉化為“參與者”。

美德浸潤:信用之花綻放社區肌理

維修工程啟動後,更見證瞭鄰裡間的守望相助。施工期間,張喜波夫婦主動擔任“質量監督員”,每天記錄施工進度;年輕業主自發組成“車輛引導隊”,在作業區域設置警示標志;甚至有業主熬制綠豆湯送到工地。“看著工人師傅頂著烈日鏟除舊墻皮,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居民孫亮亮的話道出瞭大傢的心聲。專業施工團隊的嚴謹態度也為這份互助精神加碼:他們采用“一鏟二補三打磨四塗刷”的標準化流程,對每處空鼓區域進行深度檢測,使用環保型防水砂漿填補,最終呈現的不僅是美觀的外墻,更是用責任和信用築牢的“安全屏障”。一周後工程竣工時,紅茶廳內居民不絕於耳的稱贊聲,成為社區美德信用建設最鮮活的註腳。

“近鄰小院紅茶廳”,這個曾見證老樓煥新的空間,正繼續發揮著“連心橋”作用——既有居民來咨詢下階段綠化改造,也有其他社區前來取經。這無一不詮釋著,當美德成為共識,信用成為紐帶,居民就從‘各掃門前雪’變為‘共護百傢樓’,這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註腳。從墻體修繕到心靈凝聚,傢傢悅生活小區的故事證明:在新時代社區建設中,隻要以美德為筆、以信用為墨,就能在老舊樓宇間書寫出共治共享的溫暖篇章。

通訊員:李彥葦